• 董仲舒人性论辨析
• 董仲舒提倡的春秋决狱并不是唯动机论,他也强调在考虑动机的同时,要充分考虑事实,然后按照首犯、从犯,以及已遂和未遂来判案定罪。
• 这是董仲舒对察举制正式确立和实行所作的贡献,并奠定了察举制度的基础。
• 把董仲舒说成董永的儿子,是可笑的,但这正是这类讲唱文学作品的特色。
• 建元元年的十月,由武帝亲自招考贤良文学,董仲舒等一百余人前来应考。
• 武帝从董仲舒之言,始举贤良文学,天下计书,先上太史,善恶之事,靡不毕集。
• 而董仲舒则择其要者改为三纲,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。
• 从字面上看,董仲舒对这五科的解释更为荒唐,但其宗旨则一,要求君主与天合德,平治天下,从而达到国泰民安。
• 董仲舒在对弟子讲学时仍然大讲天人感应一套。
• 董仲舒讲天人感应,其实大谬,应该是人天感应。
• 天人感应,君权神授是董仲舒天人关系的核心。
• 其与董仲舒,首尾呼应、前后相照。
• 而董仲舒兴灭继绝,休学著书,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,春秋公羊学由此而生。
• 作为秦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——董仲舒永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法则的可贵。
• 他说的天命和天意,我们可以解释说是自然机遇;但其中无可讳言地还包括着董仲舒的神学遗存。
• 故董仲舒称秦自商鞅变法后的力役制度说:又加月为更卒,已复为正一岁,屯戍一岁,力役三十倍于古。
• 汉代晁错、董仲舒等都以对策著名。
• 公孙弘心明如镜,深恨董仲舒。
• 阴阳五行家的中心思想被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隔汇贯通,作为一门独立的学派也就消失了。
• 擢秦府长史,制词以董仲舒为言。
【词语名称】: 董仲舒
【词语拼音】: dǒng zhòng shū
【词语意思】: 人名。(公元前179~104)西汉名儒,广川(河北省枣强县东)人。少治《春秋》,孝景时为博士,下帷讲诵,三年不窥园。提倡独尊儒术。着有《春秋繁露》等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