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有的歌舞往往需要几十人甚至更多的人参加演出,如立部伎舞队便需要60—180人,鼓乐齐鸣,歌声阵阵,气象恢宏壮阔。
• 这一时期娱乐性更强的是坐、立部伎和歌舞大曲。
• 坐部退为立部伎,击鼓吹笙和杂戏。
• 立部伎,唐代宫廷宴乐之一种。
• 时宫廷燕乐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。
• 身份仿史籍中所称的立部伎与坐部伎。
• 螺髻,立姿,双手持钹,应属立部伎乐队。
• 又选立部伎,无性识者退入雅乐部,则雅乐可知矣。
• 到唐玄宗时,又根据表演形式将十部乐改为坐部伎、立部伎两大类。
• 唐淮安靖王李寿墓壁画中有坐立部伎女乐人弹奏五弦琵琶的图像。
• 其后又分为立坐二部,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,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。
【词语名称】: 立部伎
【词语拼音】: lì bù jì
【词语意思】: 唐 代宫廷燕乐之一。与坐部伎相对。《新唐书·礼乐志十二》:“又分乐为二部:堂下立奏,谓之立部伎;堂上坐奏,谓之坐部伎。太常閲坐部,不可教者隶立部,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。” 唐 段安节 《乐府杂录·雅乐部》:“《八佾舞》则六十四人,《文》《武》各半,皆著画幘,俱在乐悬之北。《文舞》居东,手执翟,状如凤毛。《武舞》居西,手执戚。《文》衣长大,《武》衣短小。其鐘师及磬师登歌。《八佾舞》并诸色舞通谓之立部伎。”亦省称“ 立部 ”。 唐 白居易 《立部伎》诗:“立部贱,坐部贵,坐部退为立部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