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或执夷狄幻法,毁訾圣道大乘之罪。
• 而况於夷狄,而况於臣妾。
• 初收荆蛮有之,夷狄自置。
• 其後京师师四出,诛夷狄者数十年,而伐胡尤甚。
• 禁刊写书籍时讳避胡虏夷狄等字。
• 当今夷狄之势,如汉七国之势。
• 陛下一屈膝,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狄,祖宗数百年之赤子尽为左衽,朝廷宰执尽为陪臣,天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,变为胡服。
• 『2』素富贵,行乎富贵;数贫贱,行乎贫贱;素夷狄,行乎夷狄;素患难,行乎患难。
• 盖其名重天下,一篇一咏,传落夷狄,而异域之人贵重之如此耳。
• 盖自宋室不兢,冠履倒施,大贤处下,不肖处上;驯至夷狄处上,中原处理,一时君相,犹然处堂燕雀,纳币称臣,甘心屈膝于犬半已矣。
• 今天下一君,四海一国,舍乎此则夷狄矣,去父母之邦矣。
• 至于你国所奉的天主教,天朝自开辟以来,圣帝明王,教化四方,中华与夷狄之间的分别,甚为严格。
• 新周,故宋,王鲁,是一科三旨,所见异辞,所闻异辞,所传闻异辞,是二科六旨,内其国而外诸夏,内诸夏而外夷狄,是三科九旨。
• 抚夷狄以恩信,皆畏而爱之,故得其死力。
• 自中原板荡,夷狄交侵,余发愤河朔,起自相台,总发从军,历二百余战。
• 他曾说:四夷之所以被称为夷狄,受中华贱视,无礼仪之故也。
• 断发文身,为夷狄之服,示不可用。
• 并从荆蛮之俗,断发文身,为夷狄之服,表示再也不为周所用。
• 内兴功作,外攘夷狄。
• 古者夷狄之势,大弱则臣,小弱则遁;大盛则侵,小盛则掠。
【词语名称】: 夷狄
【词语拼音】: yí dí
【词语意思】: (一)、古称东方部族为 夷,北方部族为 狄。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。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夷狄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。”《汉书·萧望之传》:“圣王之制,施德行礼,先京师而后诸夏,先诸夏而后夷狄。”宋 王安石《河北民》诗:“家家养子学耕织,输与官家事夷狄。”鲁迅《坟·论“他妈的!”》:“唐 以后,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;到了 金 元,已奉夷狄为帝王,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。”(二)、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。《国语·郑语》:“或在王室,或在夷狄,莫之数也。”唐 韩愈《毛颖传》:“其子孙甚多,散处中国夷狄,皆冒 管城。”唐 聂夷中《行路难》诗:“莫言行路难,夷狄如中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