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中华文明的起源过去被认为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,有内诸夏而外夷狄的观念,然而随著考古的新发现,中华文明的起源再不独以中原为核心。
• 自中原板荡,夷狄交侵,余发愤河朔,起自相台。
• 百蛮夷狄的君长,无不闻风向慕,承受汉朝的教化屈首称赞。
• 以附夷狄,弊所恃以事无用,鄙人固陋,不识所谓。
• 镆铘兼程多造化,夷狄曾闻丁令威。
• 陈庆之说:自晋宋之来,号洛阳为荒土,此中谓长江以北,尽是夷狄。
• 近汉孝武乘文、景之福,外攘夷狄,内兴宫殿,十馀年间,天下嚣然。
• 王者制驭夷狄之道,无以逾此。
• 衣冠左衽尚不耻,夷狄之臣乃如此。
• 武帝以雄心,内慕神仙,外攘夷狄,穷边黩武,天下骚然矣。
• 内其国而外诸夏,内诸夏而外夷狄。
• 千万汉骨陈荒野,一时夷狄遍诸夏。
• 臣伏见陛下受中兴之命,平海内之乱,修复祖宗,抚存万姓,天下旷然,咸蒙更生,恩德云行,惠泽雨施,黎元安宁,夷狄慕义。
• 班固:夷狄之人贪而好利,被发左衽,人面兽心。
• 降矣哉,终身夷狄;战矣哉,暴骨沙砾。
• 今盛明之朝,反以季末事行於夷狄。
• 宁屈己弃财于夷狄,而终不忍加兵。
• 未及十年,而夷狄乱华,时服其深识。
• 夷狄叛逆,赋役重数,内外怨旷,惟咎叹息。
• 为校尉九年,其御夷狄,恒摧抑兼并,乖散强猾。
【词语名称】: 夷狄
【词语拼音】: yí dí
【词语意思】: (一)、古称东方部族为 夷,北方部族为 狄。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。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夷狄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。”《汉书·萧望之传》:“圣王之制,施德行礼,先京师而后诸夏,先诸夏而后夷狄。”宋 王安石《河北民》诗:“家家养子学耕织,输与官家事夷狄。”鲁迅《坟·论“他妈的!”》:“唐 以后,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;到了 金 元,已奉夷狄为帝王,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。”(二)、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。《国语·郑语》:“或在王室,或在夷狄,莫之数也。”唐 韩愈《毛颖传》:“其子孙甚多,散处中国夷狄,皆冒 管城。”唐 聂夷中《行路难》诗:“莫言行路难,夷狄如中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