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夏国请置榷场,许之。
• 皆设置两处榷场,恢复了双方贸易往来。
• 此城中有榷场,若自动,彼将谓我无人。
• 求复榷场,不许。
• 各政权对榷场交易的商品种类也有严格规定。
• 此榷场的中原交易者,均登野狐岭而上。
• 两国重开沿边榷场贸易,恢复民间商贩往来。
• 俄境内旱,诏榷场勿禁西人市粮,以振其乏。
• 宋代,邓州置榷场,宋金互市,商业初具规模。
• 次年,契丹置榷场于振武军,以羊易宋人之绢。
• 大观原石榷场本,每至边际破损处尤古雅可爱。
• 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。
• 当时榷场贸易是西夏大宗税收构成的重要途径。
• 先自京辇茶至榷场,最为烦扰,又多所损败。
• 吕文德,请求在襄樊城外置榷场,吕文德应允。
• 宋、夏和好时,又在此设置榷场,进行茶马贸易。
• 商人入中茶于榷场,可节省官府运费及相应折耗。
• 所以榷场的设置,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。
• 辽宋夏金之间设立的榷场,明朝与鞑靼设立的互市。
• 真宗即位,擢为供奉官,提点雄、霸、静戎军榷场。
【词语名称】: 榷场
【词语拼音】: què chǎng
【按字造句】: 场造句
【词语意思】: 宋、辽、金、元 时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。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,除官营外,商人需纳税、交牙钱,领得证明文件方能交易。宋 苏轼《论高丽买书利害札子》:“臣闻 河 北榷场,禁出文书,其法甚严,徒以 契丹 故也。”《金史·食货志五》:“榷场,与敌国互市之所也。”明 沉德符《野获编·户部·海上市舶司》:“而 宋 之南渡,其利尤溥,自和好后,与 金国 博易,三处榷场,其岁入百餘万緡。”范文澜 蔡美彪 等《中国通史》第四编第二章第八节:“宋 金 战争停止时,双方都在 淮河 沿岸及西部边地设立贸易的市场,称为‘榷场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