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如有三缺,二咨吏部铨选,一留本部保题。
• 明崇祯九年、十五年两科副贡,不就铨选。
• 然铨选落地,归乡。
• 由铨选负责官员召集铨选合格者注授官职。
• 唯南人见扼于铨选。
• 八年,知三铨选事。
• 与后代大小官吏都由吏部铨选的制度不同。
• 铨选官吏的簿籍。
• 凡军旅、钱粮、铨选之事,一听其便宜行之。
• 有旨出铨选江西。
• 今月五日赦书节文,吏部三铨选士,祗凭资考,多匪实才,许观察使、刺史有奇才异政之士,闻荐试用。
【词语名称】: 铨选
【词语拼音】: quán xuǎn
【词语意思】: [释义](名)唐宋选用官吏的制度。除最高级职官由皇帝任命外,一般都由吏部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。凡经考试,捐纳或原官起复具有资格的人均须到吏部听候铨选。 [构成]偏正式:铨(选详细解释(1).选才授官。古代举士与选官相一致。士获选,即为官。至 唐 ,试士属礼部,试吏属吏部,以科目举士,以铨选举官。举官又分两途,吏部主文选,兵部主武选。 唐 以后,铨政代有更易,然大抵不外集吏考试量人授官之义。 清 中叶后,铨选又分为外补与部选两途,而选政遂成具文,但循例掣签而已。《南齐书·百官志》:“左僕射,领殿中主客二曹事,诸曹郊庙、园陵……改号格制、莅官銓选。” 宋 沉…